乡村要振兴,教育要先行,职业教育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锚定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方向,着眼乡村发展需求痛点,阔步前行,主动作为,用专业思考和生动实践回应时代的呼唤,引发中央主流媒体持续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作了专题报道,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刊发于2023年5月23日第12版 《山东莱芜: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光明日报》
刊发于2023年5月23日第8版 《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经济日报》
刊发于2023年6月7日第6版 《职业教育“牵手”农民培训》
《农民日报》
刊发于2023年4月25日第5版 《汇聚红色星火 点亮乡村未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以党建引领服务乡村振兴观察》
近年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精耕细作、持续发力,形成了一批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科学谋划,下好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资源、多方协同、久久为功。学校统筹谋划乡村振兴服务事项,2019年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学校依托乡村振兴学院,积极打造“专业+平台+基地+团队+文化”五位一体服务矩阵,持续完善“政校行企”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技术指导、创业服务、项目孵化、信息交流等方面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为乡村组织振兴树正气。学校先后派出9名干部驻村,4名博士挂职副镇长。对口帮扶3个乡镇、9个村。他们走进村民家中、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及时解决村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成长为百姓致富的“领头雁”、解民忧的“知心人”、村庄发展的“主心骨”。多人被评为济南市优秀市派第一书记、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济南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新时代泉城最美青年等。学校被评为济南市第三轮、第四轮第一书记工作先进单位。
科技支农,让乡村产业振兴有底气。学校成立乡村振兴服务队,鼓励广大教师以实际行动践行将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把知识奉献乡村振兴。他们积极对接农业农村及涉农企业,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先后为2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到位资金500余万元,企业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600万元。打造“雁埠”“秦菊”等6个农产品品牌,助力“鲁赢”“山歌”等品牌提升知名度,创造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
育训结合,为乡村人才振兴聚人气。学校围绕农业农村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开展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涉农企业员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承办多期耕地质量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等省市高级研修班和村书记(主任)素质提升培训班,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传承创新,让乡村文化振兴接地气。学校先后在校内建立莱芜梆子、于家布艺、邹家木雕等名师工作室,开设了13门选修课,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撰写《红色故事》,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力量。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等专业的作用,借助电商平台宣传推介农村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以文化体验带动产品消费,盘活优秀乡村文化。
绿色发展,为乡村生态振兴育灵气。依托山东江河湿地生态研究院、无人机学院,开展了雪野湖生态保护、大汶河流域生态规划设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等15项生态规划和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涉农项目和课题研究,近四年立项农村环保科研项目46项,转化绿色科技发明专利15项。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做法,形成了建立一个体系(乡村振兴学院)、三个驱动(服务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打造五位一体矩阵(“专业+平台+团队+基地+文化”)的“135”非农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