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建校70周年,莱职走过了一条漫长而不寻常的办学之路。这个过程中,有什么“变”与“不变”?
孔祥敏:70年来,一代又一代莱职人风雨兼程、开拓创新、接续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伟大飞跃。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要在学校70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习经验智慧、明确奋斗方向,握紧历史接力棒,启航莱职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为照顾老区教育事业发展,省地党政部门决定在莱芜创办一所师范学校,1952年,山东省莱芜师范学校应运而生。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缓解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各地举办中等卫生学校,开展乡村医生培训,1972年,莱芜县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成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条战线都出现人才匮乏的情况,国家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1988年莱芜市第二职业中专成立。为发挥电视大学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的远程教育优势,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和各种非学历教育,1993年莱芜广播电视大学成立。跨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四校合并成立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说,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七十年来,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类型以及社会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教育报国、传道授业的情怀没有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没有变。七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扎根齐鲁大地办教育,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爱岗敬业、勤勉实干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培育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打造了聚焦需求、精准服务的社会服务品牌,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为有位,谱写了一部“为人民办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壮丽诗篇。
莱职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爱岗敬业、勤勉实干的优秀人才
济南日报: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在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实践上,莱职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和“以人才为本”?
孔祥敏:学校始终坚持“人人成才、人人就业、人人出彩”育人理念,这七十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体制机制,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十万名优秀毕业生。
近年来,持续完善“面向全体、分类引导、重点培养”的长效育人机制,打造“多维度、多元化、多平台”的全方位育人品牌模式,推动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辅导员、班主任骨干作用,管理服务人员保障作用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重要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打造“全员育人”责任共同体。二是打通学生从入学到入职各个环节,把学生学习、生活纳入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构建“全过程育人”完整链条。三是坚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互联网等育人节点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织密“全方位育人”网络。
学校育人质量持续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连续两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总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录取分数线、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等关键指标稳步提升。招生、育人、就业互相促进,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去年,学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总体满意度为97.4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为100%,1个案例获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案例全国30强。今年,学校成功入选全国100所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
去年,学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总体满意度为97.46%
济南日报:教育要服务社会,职业教育尤其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需求。莱职在这方面有何成熟路径?
孔祥敏: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市属高职院校,坚持市校融合发展,主动融入济南,以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深化机制改革与创新,培养并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我市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高职院校的最大优势在于“接地气”,最贴近企业应用技术、生产一线和管理一线,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比如:学校聚焦服务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发布的“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专利转让排名,学校实现专利转让率19%,全国第一。又如:学校在山东珅诺基药业有限公司建厂之初,就为企业提供了药品工艺研发小试、中试等无偿服务,双方长期保持良好互动,一批优秀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并迅速成长起来。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目前学校先后与中国重汽、中电科、青岛海尔等290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近年来,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实施“集团化办学,双主体育人”,牵头组建了多个职业教育联盟,其中有2个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1个被评为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校企共建了全国首家长者福祉学院。
莱职始终适应社会需求,实施人才订制培养
济南日报:办学视野关乎学校未来。新时代的莱职如何抓住当下契机,共同迎接“职业技术教育的春天”?
孔祥敏: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近期,我市召开了第十二次党代会,会议精心擘画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宏伟蓝图。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更是为职教战线点亮了“指路灯”,吃下了“定心丸”。这些对学校来讲,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以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认真谋划学校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奋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将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主动把学校发展放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
二是构建人才贯通培养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遴选钢铁智能冶金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4个专业,与4所中职学校开展贯通培养。对接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开展“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遴选2个专业,探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参与式学习,培育“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三是实施技术技能积累战略,持续提升科研水平。打造国际粉末冶金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国内现代中草药开发应用协同创新平台、华北地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服务特色平台。校企共建特色研究所,对接“大智物云”技术发展,实施“100+”师生同创计划,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组织实施40项以上师生同创项目,促进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技术技能成果。
四是聚焦产业办专业,提升社会服务核心能力。对接山东十大战略新兴产业、济南十大千亿产业,重点建设2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3个市(校)级骨干专业群,形成内涵先进、特色凸显的高水平专业群。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主动走出去,加强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社会培训。
下一步,学校将促进师生同创项目,促进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