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科学种植的最新理念带到田间地头,结合农民需求,盘活“闲田”;他将合作社拧成一股绳,散兵游勇变集团作战,抱团闯市场;他把专家团队带到种植现场,解决农民生产问题,实现农村经济效益提升和农民观念更新双赢……他的科研事业从泥土中开花结果,也帮助广大农户拔除穷根。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系副主任、博士王家利挂职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科技副镇长以来,立足本职岗位,根植土地,不忘初心,担当实干,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将责任融入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书写了学农爱农为农,潜心服务“三农”的奋斗篇章。
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田家楼村东南,400余亩的白花丹参种植基地,王家利又如往常一样“打卡”上岗。虽然卸任苗山镇科技副镇长已经一年多,但是在这里却时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惊蛰时节已过,白花丹参即将进入新一轮的栽种。王家利这次来到岳胜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正是要与合作社理事长李奉胜讨论新一年的种植计划。
白花丹参作为山东省特色中药材,历来是苗山镇的优势特色产业,李奉胜作为产业带头人,拥有二十年的种植经验,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把式”,然而,白花丹参种植的重茬现象一度令他苦恼,“同一地块种植,第二年病虫害会增加,产量和质量严重下降”。
2019年9月,时任莱芜职业技术学院铁皮石斛工程中心副主任的王家利受莱芜区委组织部和学院委派,到苗山镇挂职科技副镇长,上任第一件事便是直奔白花丹参种植基地调研,“土壤质量下降,中药材精深加工程度降低,直接影响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对苗山支柱产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掣肘”。
白天走访调研苗山镇农业的总体发展,晚上与团队一起研究白花丹参种植方案,一轮轮的验证,王家利带领团队在丹参引种驯化、组织培养、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高产栽培等技术环节进行了优化完善,建立了更为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产品研发工艺。
“通过合理的施肥,增加土壤微生物和有益菌群,能够让土壤达到营养均衡,同时,栽种技术从直插到平栽,实行轮作,同一块地每年种植不同的药材”,王家利开出的这道“药方”,令丹参种植重茬现象得到极大改善。
看着截然不同的备耕和生产方式,曾经心生疑虑的李奉胜不得不承认:“利用高科技种田,的确比‘老把式’更高效。”
“搞农业并不比搞科研容易,需要沉下心来做事。”从小在农村长大,近十年的农学专业学习,2010年中科院农学博士毕业后,王家利选择做了一名教书匠,但是“如何发挥专业特长,利用所学,提高作物产量、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一直是萦绕他心间的一个疑问。挂职科技副镇长,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这个难题,王家利迫切想要解开。
在岳胜中药材合作社的配合下,王家利及其团队选育出适合当地生长的白花丹参新品种6个,并在当地推广种植。目前白花丹参在济南市种植的面积已达到4万余亩,并推广到青岛、德州等地市,相关产业年产值达1.4亿元,种植农户人均年收入可增加2200元。
为进一步推动苗山镇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在王家利的牵头下,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在苗山镇成立了中草药科技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搭建起引智平台、科技服务平台、项目合作平台。研究成果也已编入《中药材栽培》《药物分析》等课程,真正实现了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春回大地,在苗山镇鲁嬴粮蔬种植基地,连栋大棚里的青菜绿意盎然。赵来是蔬菜基地负责人,去年每亩纯利5000元让他尝到了标准化种植的甜头。
“不管干啥都得实行标准化生产,打药得用微生物制剂,不能乱用农药,这是王教授来了之后推广的生态种植技术,咱们蔬菜确实长得很好,周边老百姓都过来学习”,赵来说,蔬菜增收更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是他加入了王家利牵头成立的生态农业发展协会。
生态农业发展协会于2020年7月,在莱芜区苗山镇挂牌成立。这是王家利担任科技副镇长后耗费心力最多的一件事情。
顶着中科院博士光环的王家利,初上任时,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一个搞研究的博士,懂种地吗?”“这就是来镀金的”……质疑声不断,却并没有挡住王家利奔走的脚步。
一个月紧锣密鼓的摸底走访,王家利发现,苗山镇虽然是传统的农业大镇,既有山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也有不少农业专业合作社,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乐观。
“合作社带头人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出现了自满和懈怠情绪,而实际的发展水平远未达到现代农业的要求,很多农户依然靠经验种植,不懂科学,产量不稳定。”
“如何挖潜释放生产潜能”的提问不断在王家利心中回响。针对苗山镇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需求,结合学院的专业优势,他明确了“科技助力,发展生态农业,以产品品质塑造苗山知名品牌”的方向,并迅速制定了成立生态农业发展协会的规划。
然而,筹划生态农业发展协会的过程中,闭门羹成了王家利的家常便饭。赵来毫不避讳曾经的顾虑:“加入协会究竟有啥好处,不是很理解,就是想着快点变成收入。”
与赵来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尚现忠是其中一个。作为苗山镇远近闻名的种姜大户,尚现忠培育的苗山小姜,多次获得姜王大赛“小姜姜王”的称号,“说句实在的,做生意的人哪个不是算一手明白账,都很精明啊,要想融合在一起发展很难。”
王家利说,“那段时间很不受待见,这些合作社的负责人都不理解,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必须慢慢来,我就一家一家走,一家一家去说服。”
“王教授一趟趟来,跟我们普及科学种植的概念,给我们讲协会成立之后能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我想着试试吧”,赵来被王家利的耐心与真诚打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协会。慢慢的,加入的合作社越来越多,联合闯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大,抱团取暖的效应也日益凸显。
王家利团队联合山东农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着手制定苗山小姜、苗山红薯、白花丹参和鲁赢蔬菜生产种植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种植方案,苗山镇当年实现小姜销售额达到1.2亿元,地瓜销售额8300万元,蔬菜销售收入3200万元。
从抱团抵触到抱团闯市场,王家利像是一贴粘合剂,在他的“撮合”之下,以赵来、尚现忠为代表的一批产业带头人,纷纷加入生态农业发展协会的“群聊”,并不断辐射吸引周边和庄、寨里、钢城区颜庄镇等地合作社慕名加入。
“补丁地”聚成“整块田”,分散自耕变为规模经营,散兵游勇变为集团作战,粗放管理走向精细调控。如今已有56家农业合作社加入,共享科学种植、流通渠道的信息,生态农业发展协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晚上八点,“爱尚地瓜”直播间准时开播。主播尚克伟开始在直播间推销自家种的地瓜:“我们家的地瓜是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产的,我们这里是沙土地,种出来的地瓜特别甜。”
直播间不断有买家进来,不断有人下单,两个小时的直播,尚克伟卖出了300单地瓜。
尝试做主播,是两年前尚克伟难以想象的。而促成这一身份转变的,正是王家利。
2020年初,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物流受阻,农贸市场封市,尚克伟固有的地瓜销售渠道阻断。10吨地瓜成了积压货。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家利迅速联系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管理系电商平台,借助网络平台,以及在教职员工中发起团购,及时帮助尚克伟渡过了难关。
王家利内心清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人是创新突破中最关键的引擎,必须持之以恒地培养农业人才。”农业人才,不仅是农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更是像尚克伟这样扎根土地、靠地生活的“新农人”。
借助这个时机,王家利与尚克伟共同研究探讨地瓜产业链的延长以及销售渠道的改善,“老王是个实在人,真心想为我们苗山的老百姓办实事”,尚克伟感动于王家利的真诚与实干,积极参与王家利团队对地瓜产业链延长的研究。
不久,地瓜酒研发上市,一进入市场,因口感醇正得到市场广泛好评。而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尚克伟也听取王家利建议,及时转变销售模式,从线下销售转为线下、线上“两条腿走路”。如今,尚克伟除了是绿果尚康合作社的理事长,还多了一个“网络主播”的身份。
撂荒的土地,要靠人来唤醒;耕地的质量,要靠人来提升。围绕技术提升与人才培育,王家利主动对接,为苗山镇带来了“最强大脑”,团队中的王锋祥教授,郑福山、孙霞、毕明娟博士以及齐鲁工业大学、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的教授,纷纷被王家利邀请到苗山的田间地头,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教生产,手把手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
在王家利的带动下,尚克伟、李佐军等本地人才一个个开挂破圈,他们将产品从超市搬进直播间,“泥腿子”变成“田秀才”“土专家”,“卖体力”变成“卖技术”,不断向产品的价值链高处攀登。
在这些本土“新农人”的带领下,各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和“三品一标”认证,积极开展苗山优质农产品的营销及品牌打造,专业化高质量农业生产在苗山蔚然成风。岳晟康中药材、鲁赢蔬菜等苗山品牌的知名度逐渐提高。
思想观念的革新、科学素养的培养,正引领着苗山镇农村生产力潜能的酣畅释放,“新农人”如同一颗颗乡村振兴的“种子”洒遍苗山的土地,形成苗山镇乡村振兴的“星火燎原”之势。
为进一步发挥高校高层次农业人才优势,实现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2019年11月,在王家利的牵头下,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成立“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科技支农服务队”暨“山东省科技特派员科技支农服务队”,由2名山东省科技特派员、2名教授和7名博士组成,涉及农业病虫害防治、果树栽培与修剪、中草药种植、农产品安全检测等多个服务领域,对村民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当地群众3000人次。
虽然挂职已经结束,但王家利的服务仍是进行时。在王家利看来,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才能沉淀多少真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发表在科研期刊更有价值!”
如今,苗山镇科技副镇长的接力棒传到了团队中郑福山博士手中。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一批又一批像郑福山这样的专家学者,在王家利的带动下,汇聚到一起。他们秉承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信念,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坚持扶志扶智并举,努力探索科技兴农、以农富农,正在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富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