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地址:http://zqb.cyol.com/html/2021-12/23/nw.D110000zgqnb_20211223_1-05.htm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持续建设高职院校文化高地
交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新答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12-23 05版)
在山东济南有这么一所学校,默默无闻,但工作脚踏实地,在北京、上海、济南等地的幼儿园里,他们的毕业生在悉心呵护着孩子;她没有漂亮的名片,但是工作一丝不苟,在海昏侯、故宫博物院等举世瞩目的考古现场,有他们毕业生忙碌的身影;她汲取齐鲁文化精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连续夺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她就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就规模和知名度而言,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确实普通,但通过十年如一日对文化育人的深入探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与文化育人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时代性、着眼系统性、增强创新性,聚焦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和改进文化育人工作,用校园文化塑形,用传统文化提升,用红色文化引领,多层文化融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莱职答卷。
用校园文化为学生思想塑形
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有一种家庭的氛围,老师帮助学生,学长学姐帮助学弟学妹,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注重团结,忠诚度高”成为用人单位对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评价。因此深受各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逐年提升。连续多年就业率达到96%以上。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将这种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学校长期推进积淀的感恩校园文化。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2012年,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感恩 赶超”的感恩校园文化,并持续推进。通过“感恩 赶超”校园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院师生“明感恩之理,行感恩之心,达载物之德,创赶超之举”,在道德上感恩砺志,在事业上赶超励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完善,感恩赶超文化已经渗透到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方方面面,不光“感恩 赶超”的标志随处可见,学生入学第一课就是感恩课,每学期都有感恩班会和感恩活动,同时发生在身边的“感恩 赶超”的故事也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立德树人是学院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个技术工人容易,只要上好课学好技能就行,但是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需要用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思想塑形,为他们的思想奠基,因此,我们通过随处可见的感恩赶超文化建设,让感恩赶超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中扎根发芽,最终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孔祥敏院长说,“我们立足高职办学特点,考虑高职学生道德素质重塑、职业岗位需求以及社会竞争选择等现实与长远需求,经过多方调研论证提出了‘感恩 赶超’的感恩校园文化,就是想将我们的学生塑造成为‘德技并修 知行合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也是企业在选择员工时最注重的品德。”
此外,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将“感恩 赶超”校园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到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混合式教学改革是一项水平特别高、要求特别严、内容特别复杂的改革。”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邹翠兰说,“但是学校要发展,让学生达到新时代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就必须打破之前教育教学的僵局,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推行‘线上’+‘线下’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给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新活力,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到学习上,因此混合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基于这种认识,莱芜职业技术学院除了多次到清华大学等全国名校学习,也总结一些学校的教训,提出改革和文化并行的策略。通过文化熏陶,让学生和老师自身认识到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先从理念上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头脑风暴。为下一步具体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此,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得以稳步推进,从2018年初,选择27名教师,对27门课程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以后每学期滚动扩大,逐步推广。到目前,学校已经开展了6个批次321名教师的混合教学改革培训,立项建设了233门适于混合教学的创新课程。
混合式教学改革也结出了累累硕果。2018-2019年,教师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作品《产前腹部检查》获国赛课堂教学赛项一等奖。2020年教师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其中3项作品获推参加全国评选的资格。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21年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中1项作品获推参加全国评选的资格。
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文化是民族血脉、人民精神家园。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深知文化之于大学,如精神、品格之于人类。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只要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此他们做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以学校师范教育与艺术系为例,学前专业的学生《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读物均能倒背如流。系里每年还会组织相关内容的情景剧汇演和比赛。“每年的传统文化汇演和比赛是同学们最期待的活动,为了有一个好的表现,他们会把一些传统文化小故事编排成情景剧,然后再根据故事内容制作服装和其他道具,为了让故事演得更加逼真和更能被小朋友喜欢,他们会对剧本进行改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来走进幼儿园时能够信手拈来,这对同学们加强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我们还持续推进非遗文化进课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力求使学院传统文化在学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毕玉海说。
把传统文化故事搬上舞台只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点,学校《周末文化大讲堂》已经坚持了近十年时间,每年学校遴选骨干教师开设讲授传统文化培训课,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文明礼仪、专业素养、心理教育等。十年来已经组织相关讲座1800节次,极大提升了全校师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目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形成体系,融入时代强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聚焦莱芜汶水青史,挖掘传承区域历史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全面打造职业匠心文化。融入行业企业元素,大力开展环境文化建设。规范实施校内外视觉识别系统,积极推进视觉文化建设。
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让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走到工作岗位后,这种优势得到更明显的体现。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发现了29座从汉朝延续到清朝的古墓,历史延续长达2000年,轰动全国考古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与艺术系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在校学生。学校2020级考古探掘技术专业学生杨振就是其中一位,“能够参与这么重大的考古发掘,作为一名考古专业的学生,我感觉非常自豪,能够从事考古这份工作,也让我感觉非常荣耀。”
此次发掘时间自2021年8月中旬至10月下旬,历时2个多月。发掘期间,秋雨连绵,给发掘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考古工地积水严重,场地内泥泞不堪、难以进入,工作进展缓慢。考古专业同学放弃中秋、国庆假期,坚守工地一线,同恶劣天气赛跑,缩短休息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加紧工作。此次考古工作中,除了杨振,还有其他来自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13名学生,占到全部参与人员的三分之一。他们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考古技艺,为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好评。
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教育补齐了高职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短板,同时他们又具备技能方面的优势,因此成为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就业层次也得到明显提升。以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为例,很多学生在首都博物馆、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山东省考古研究院和山东博物馆等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并成为技术骨干。此外,全国著名的海昏侯墓发掘现场和故宫博物院等都有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忙碌的身影。
用红色文化来引领学生思想
莱芜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学校思政部利用节假日时间发动教师撰写红色故事,并收集整理成书。今年国庆节前夕,一本厚重精美的《红色故事100讲》,在驻济高校师生中争相传阅。这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花费半年时间、采访上百人、考证十余家爱国教育基地后精心写成的红色故事集。
老师们在自己编写红色故事的同时,注重指导学生编写红色故事。活动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就研究制定了开展“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故事征集、视频大赛活动暨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寻找当地红色故事,并成立由指导老师结对的创作组。教师对学生一对一辅导。返校后教师们从每班选出2-3个优秀作品,全院共选出近200篇佳作。思政部按照优中选优、精益求精的原则,从中评选出100个作品,结集出版了《“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故事集锦》。
这些由师生编写的故事集,体现了地方特色。有莱芜历史上第一名共产党员吕若侃卖掉60亩土地为党筹措经费的故事,有莱芜早期共产党员刘仲莹千里寻找党组织的故事,还有70多年为烈士守墓寻亲的房公训的故事。身边的红色故事让学生感觉更可亲更可信,也更易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
医学技术与护理系王同学说:“为了撰写讲解红色故事,老师带着我们实地走访、查阅文献、对比研磨、相互切磋,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力量来自信仰,方向决定道路。”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孕育形成的,体现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思想内核。《红色故事100讲》的成功编撰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红色教育的一个缩影。
今年6月19日上午,“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党史主题教育展开展暨大学生思政教育云平台上线仪式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明德园举行。在本次活动中,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由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新党员向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代表献花。
“来之前就听说学校发生了很多变化,今天在校园转了一圈,现在学校果然不一样了,更绿了,也更红了。”莱芜职业技术学院50年党龄的老党员孔庆云边走边说,“绿是学校绿化更好了,红是因为学校红色文化更丰富了,党建主题公园、党建文化长廊和今天开展的党史主题教育展都让我们的学校更美、更有内涵。”
近年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和“大思政”思维,统筹布局“室”“馆”“园”“廊”“橱窗”“基地”“文化核心区”等思政教育阵地建设,建设了初心馆、明德园,形成了课上课下、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全时空思政育人”体系,一体化推进党的建设、思政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为“三全育人”夯实了基础。截至目前,已有1万多名师生和社会各界、部队官兵50多批次近2000人到初心馆参观学习。而明德园核心文化区,也已成为学校最美思政教育风景线。
“作为一所拥有上万名学生的高职院校,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职业教育的指示批示精神,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探索文化育人新举措,提升文化育人新高度。”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董海燕说,“为此我们根据校园文化、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不用层面的教育和熏陶,同时我们在多种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他们的内在联系和融合,达到并行不悖、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下一步,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在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上下功夫,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的开展,不断增强师生文化自信,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数据、图片和信息来源: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