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济南日报】济南日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专版(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编辑:       责任编辑:柳俊波      来源:《济南日报》2024年9月18日 第三版 理响泉城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0日    点击量:

争做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为强省会建设注入新动能


  □孔祥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要论断。高校是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集中地,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发挥好自身优势,做好改革发展、全面育人、科研创新工作。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作为市属高校,近年来主动适应和服务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做实,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关键领域实现了关键突破,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接下来,学校将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深耕齐鲁人文沃土,在职业教育领域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继续保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进取意识,不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在强省会建设新征程中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持续深化“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制度改革

  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创建“新双高”的重要保障。学校将持续开展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系统化管理水平提升”专项活动,认真研究和思考未来发展方向,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及早谋划、精心编制“十五五”规划,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持续开展“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专项活动,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持续开展“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专项活动,完善具体业务工作流程,积极打造“流程+制度+平台”管理新模式,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持续深化“岗课赛证创”融通的育人模式改革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仅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等尖端理论人才,也需要扎根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将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持续深化“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加强实习教学、服务与管理,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深入实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不断完善“岗课赛证创”综合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弘扬创新精神。

  ▶▶▶持续深化“职务职称双向流动”的队伍建设机制改革

  人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坚持正确的人才使用导向是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核心抓手,是教师队伍永葆创新活力的核心密码。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校内管理人员选拔聘用办法,畅通职务和职称晋升“双通道”,拓展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建立管理人员分层培养培训体系,提升履职能力。树牢能上能下“风向标”,在重大项目、重点工作中推广“揭榜挂帅”等竞争模式,将工作实绩作为选才用才的“硬杠杠”,真正做到“谁有本事谁上”“谁能干成奖谁”。启动“2035”人才工程,遴选部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单独组班、跟踪培养等方式,使其综合能力快速提升,到2035年成长为骨干力量。

  ▶▶▶持续深化“内动外联,纵横结合”的科研体制改革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科研人员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对高职院校科学研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学校将以优势专业为龙头,坚持多方合作、多学科交叉,争取立项更多高层次高水平项目。强化项目过程、结果及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校—系—研究所“三级联动”科研管理平台,加强平台建设管理,按季度跟踪、监督并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潜心科研,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提升科研成果质量。依托山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基地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持续深化“有质量、有速度、有温度”的后勤保障

  改革后勤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不仅直接关系到全校人员生活,关系到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还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安全团结,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学校将秉承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理念,建立“保障有力、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办学条件优化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学校内部环境建设整体布局,优化物业管理模式,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化、信息化后勤服务平台。健全“莱就办”一网通平台运行机制,“有质量、有速度、有温度”地办理学生诉求,提升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使命催人奋进,实干方显担当。学校将以“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为指引,锐意改革、积极进取,进一步推动各项改革走深走实,努力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现代化职业院校,为开创“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统筹兼顾,构建“四位一体”大思政育人格局


  □郝金镇 姜丽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近年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统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教育教学改革、育人队伍等关键环节建设,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主线的“四位一体”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教好思政课程

  抓好顶层设计,建立保障机制。“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学校坚持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政教学部作为重点系(部)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双高”建设实施方案,形成了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推进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听思政课、带头上思政课”的常态机制,为思政课内涵式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条件支持。

  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着力建好“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方面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必修课程群建设,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另一方面,围绕“四史”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建设思政课选修课程群,同时积极探索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新思路,形成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成果《红色故事》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2022年获评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读物。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课堂革命,不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上下功夫。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思政课教师坚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新时代鲜活的发展实践,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有效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探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功申报山东省社科普及和应用重点课题2项,出版专著2部,获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三等奖1项,建设山东省社区资源优秀课程1门。

  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

  做好教学思政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要推动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学校党委先后印发《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意见》和《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建立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合教学组,思政课教师以“手拉手”形式全程参与各系部“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课程思政深度“嵌入”日常教学,打造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了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团队,遴选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了一批高质量课程思政教研成果,“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逐步形成,实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突出重点,打造课程思政精品工程。以学校集中打造的“一新(智能制造专业)、一古(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一制药(生物制药专业)”广泛开展思政育人活动,服务学校争创“双高”建设。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莱芜区文旅局签订了合作协议,举行了玩转非遗活动;与莱芜战役纪念馆联合申报了全国革命文物“大思政课”资源项目;与地方党委共建基层党建学院,服务当地社会发展;全力做好理论宣讲工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23年获批“济南市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地”;探索红色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争创济南市海右创新团队新高地。

  坚持思政课程和日常思政相结合

  提升管理思政

  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着力拓展思政育人多元场域,积极打造“大学生讲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两个品牌,将“大思政”育人格局融入学生日常教育全过程、各方面。

  打造“大学生讲思政课”品牌。每年举办全校范围的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党委书记、院长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2022年、2023年在省级比赛中,学校选送的作品全部获奖。其中《小小指挥所,指挥大战役》和《坚守信仰之光,践行青春担当》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得特等奖和二等奖。拍摄的微电影《花椒红了》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推进校地合作,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新时代鲜活的发展故事,建立了13所校外思政实践基地,学校领导与地方领导到基地揭牌,并在基地讲授有针对性的思政课。同时,积极鼓励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参与实践、认知社会。学生身临其境,思想入脑入心,逐步形成有根有魂、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行走的思政课”,学生在体验生活、感悟时代的过程中汲取智慧、练就本领、增长才干、培育认同。

  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定位服务思政

  传承文化、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要遵循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今年,学校与莱芜、钢城两区正式签订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议,筹划建立了莱芜区和钢城区两个一体化集体备课平台,着力开展六项工作,即同说学段思政课、同备主题思政课、同上行走思政课、同讲地方红色故事、同享思政优质资源、同建线上一体平台。

  学校还组织思政课教师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学术讲座、教学研讨、课程研究、项目申报等,逐步建立完善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课程目标,推动学段间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间协同联动、融合贯通,探索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新路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作出贡献。

  (郝金镇系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主任、教授;姜丽萍系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科研服务科副科长、助讲)


高质量党建引领教学团队创新发展


  □孟凌春 陈晓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学校发展的活力之源,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2024年1月,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医学技术与护理系创新团队凭借卓越的教学成果、前瞻的教学理念以及不懈的创新精神,被评为2023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这为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探索与创新提供了办学思路。

  坚持党建引领,

  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在党建引领下,学校医学技术与护理系积极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团队始终坚持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积极构建“双带头人”机制(即教学团队负责人是“山东省样板党支部”支部书记,也是山东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汇聚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他们通过跨学科合作、教学研讨、课程开发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团队高质量发展,为教师团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供更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医学技术与护理系形成了一支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职称学历层次高的一线教学创新团队,于2022年立项为学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团队现有核心成员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专职教师均为硕士学位及以上,双师比例100%。教学团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教学改革与创新,教科研大赛成绩斐然。团队教师先后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山东最美护士、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山东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推动专业建设,敢于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培养1-2名省级教学名师、技能大师,1-2名师德标兵、最美教师;团队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升,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不少于2项;团队成员科研能力提高,立项省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不少于2项,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项;立项教学研究改革项目1项,获省级及以上成果奖励1项;至少建成省级及以上课程2门。计划团队教师出国进修3人次;承接海外教育培训项目1项;输送30名学生赴国(境)外学习深造。

  聚力赋能成长,打造高质量育人体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政校企行四方联动,聚力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长者福祉学院、“济南市医疗康养职教集团”和“黄河流域产教联盟医疗康养专业联盟”,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行为养成与职业素养、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深度对接,打造了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校院合作开发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线上精品课14门、特色教材6部;授权发明专利25项,实现成果转化8项。近年来,团队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2次、三等奖1次,在山东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2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指导教师,5名教师获评山东省优秀指导教师,1名教师获评山东省技术能手;完成省级教改课题3项,授权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创新“岗课赛证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医学技术与护理系以山东省优质校护理健康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启老年照护、失智老人照护等1+X等级证书考试,促进“岗课”衔接、“课赛”联通、“课证”融合,构建起面向护理健康专业群的“岗课赛证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型,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生综合能力。2017年以来,共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近3年来,医学技术与护理系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100%,“多证书”获得率达95%以上。

  凝心聚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团队教师依托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动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工作,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急救培训2万余人次;开展“小小急救员”职业体验活动,提升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及应急救护能力;推动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切实做到“救”在群众身边,筑牢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防线。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师生开展“送医下乡”“关爱老人”“青春健康教育项目”“艾滋病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对城乡居民进行公共健康宣教和免费义诊,积极参与共建民生服务工作。

  持续深化对外合作交流,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持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与美国海湾州立大学(波士顿)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4名学生获德国护士资格证书,并在德国高质量就业,同时,学校被授予“中德护士护理交流计划优秀合作院校”;与中国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建立学生合作培养关系,双方不断增进师生互访,加强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思路的合作与交流,并不断探索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合作,力争汲取宝贵经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与马来西亚CEDAR国际技职学院签约共建“班·墨学院”,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标准和资源,开展“职业技能+中文”培训,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高水平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今后,学校医学技术与护理系将以“双带头人”书记工作室建设为引领,以教师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师资队伍建设内涵,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基础,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孟凌春系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与护理系主任、副教授;陈晓庆系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与护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地址:http://jnrb.e23.cn/jnrb/html/2024/20240918/20240918_A03/jnrb_20240918_00000_A03_1836115102788038736.html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高新区山财大街1号;党政办公室电话:0531—76267637  传真:0531—76268816;

招生就业处电话:0531-76267441 76268314 76267072

Copyright 2020 版权所有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鲁ICP备05044317号 鲁公网安备 37129002000009号